米开朗基罗的佛罗伦萨圣母怜子图首次重大修复工作已完成
米开朗基罗 毕生致力于探讨“基督之死”(la pieta)这一主题。班迪尼·皮埃塔(bandini pieta)是他最后的作品之一,创作于1547年至1555年间,旨在作为纪念耶稣下葬的纪念碑。这件作品尚未完成。
佛罗伦萨歌剧院博物馆的班迪尼圣母怜子图目前正在进行大规模修复,修复工作已清除其表面积聚的灰尘、石膏和蜡,这些都改变了其非凡的三维感、可塑性和色彩。

修复工作发现,这尊雕塑是用一块有缺陷的大理石制成的,因为上面有许多细小的裂纹,其中底座上的一条裂纹或许可以解释米开朗基罗放弃这尊雕塑的原因。这一假设比之前流传的假设更有说服力,之前的假设是,年迈的米开朗基罗对雕塑的修复效果不满意,试图用锤子敲击雕塑来破坏它。目前没有证据表明雕塑可能存在损坏。
该作品的修复还表明,米开朗基罗用来创作其最精美、最凶猛、最残酷的杰作的那块巨大大理石来自塞拉韦扎(卢卡)的美第奇采石场,而不是人们所认为的卡拉拉。
修复工作由佛罗伦萨大教堂歌剧院委托,并得益于佛罗伦萨之友基金会的捐赠,于2019年11月完工,期间因新冠疫情至少暂停了几次。这是米开朗基罗《圣母怜子图》近470年来首次真正的修复工作,除了他去世后由提贝里奥·卡尔卡尼修复的那次。
修复工作在开放的公共建筑工地进行,文物保护人员将雕塑修复后,使其完全面向公众开放。修复现场将持续向游客开放至2022年3月30日,游客可以通过导览游以独特的方式近距离欣赏修复后的圣母怜子像。
《班迪尼圣母怜子图》描绘了耶稣的遗体躺在母亲玛利亚的怀抱中,尼哥底母是将耶稣抬到十字架下的人之一,抹大拉的玛利亚也帮助了他。有人认为,画中以老年形象出现的尼哥底母其实是米开朗基罗的自画像,当时米开朗基罗已经70岁了。
这组大理石雕塑最初属于罗马的班迪尼家族(因此得名),后来于 1671 年被美第奇大公科西莫三世购得。它首次在圣洛伦索大教堂展出,1722 年被移至大教堂。自 1981 年起,它成为歌剧博物馆的一部分。
这是米开朗基罗的第三幅圣母怜子图,最著名的一幅是在罗马圣彼得大教堂上演的,以及位于米兰斯福尔扎城堡的罗达尼尼圣母怜子图。